
有这样一位开国上将,他性格刚烈,充满理想主义精神,敢于担当,是军中不可多得的“锋芒人物”,被誉为桀骜不驯的“代言人”。从青年时代起,他就因其独特的个性和作风,被称为“共产党里的另类”。邓小平曾评价他说:“军队里有几个惹不起的人,你就是其中一个!”而叶剑英也曾形象地形容他:“你身上全是刺!”
相信读者们已经猜到了,这位传奇人物正是张爱萍。纵观他的一生,经历了无数次起伏,但始终坚守初心,爱憎分明,性格鲜明。
1977年7月,叶剑英希望总政治部副主任徐立清出面,三番五次去说服张爱萍重返国防科技委员会工作,但徐立清的努力均遭拒绝。眼看事情难以推进,叶剑英亲自前往拜访张爱萍,故作不悦地说道:“你怎么回事?我三次邀请你,你竟然都不答应,这样对我工作支持不足啊!”
展开剩余83%那么,这位张爱萍究竟拥有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?他为国家做出了哪些卓越贡献?叶剑英为何百般挽留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张爱萍的非凡“升迁记”!
张爱萍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说:“我这一生可以分成两个三十年。1925年参加革命直到1956年,主要投身革命斗争和军事工作;1956年至1987年退休前,则主要专注于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领域的发展。”
我们先来简要回顾张爱萍的前三十年。张爱萍出生于革命大省四川,自幼便接触革命思潮,年仅十五岁便投身革命洪流。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,年轻的张爱萍毫无畏惧,积极组织学生和群众参与抗争。期间,他曾两次被外国巡警和国民党保安队逮捕入狱,但他始终坚定信仰,沉着应对,保持了革命者的骨气。
获救后,张爱萍来到中央苏区,上级派他从事红军管理工作,被分配到红14军担任小队长。在攻打老虎庄和泰州的战斗中,他冲锋在前,吸引敌人火力,左臂负伤。长征途中,他担任团政委、师团政委等职务,带领先锋部队突破国军四道封锁线,参与四渡赤水、勇夺娄山关、激战老鸦山等关键战役,屡建奇功。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张爱萍受毛主席委托,深入沪宁杭地区组织军民游击战。随着形势发展,他被专门派往新四军工作,在盐阜地区反扫荡中,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,带领军民全歼两万余名日伪军。
1944年9月,张爱萍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,率部转战津浦线广大区域,连续作战,收复多处失地,为抗战胜利贡献巨大力量。
本以为解放战争时他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,然而开战初期,张爱萍在指挥破袭津浦铁路敌军时头部负重伤。因医疗条件受限,他前往苏联治疗,归国时已是1948年底。彼时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,前线职位难觅。
渡江战役前夕,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海空军部队,鉴于张爱萍曾建红军第一支骑兵部队,并指挥洪泽湖战斗,毛主席决定让他全权负责华东海军建设。
张爱萍素有“旱鸭子”之称,对舰艇几乎一无所知。但他迎难而上,广纳贤才,团结教育原国军起义海军官兵,完善规章制度,创办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和海军技术研究所,为海军建设奠定基础。
部队唯有实战方知战力。国民党海空军优势令其牢牢控制舟山群岛、大陈岛、一江山岛等大陆近海岛屿,常用岛屿对新中国构成威胁。
蒋介石依仗美国支持,频频炮击近海岛屿,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。中央军委决定尽快收复一江山岛等岛屿,给蒋介石“颜色”瞧瞧。
大陈岛被视为台湾门户,一江山岛是其屏障。台湾高层俞大维称:“一江不保,大陈难守;大陈不保,台湾危矣!”一江山岛虽无人居住,但驻有千余国军,布满美军国军火力点。
张爱萍分析战场形势,认为美军刚在朝鲜战场吃过苦头,不会轻易与我军大规模冲突,我军趁机攻打一江山岛胜算大。
华东军区顾忌美军实力,迟迟未批作战计划。张爱萍越级向国防部长彭德怀报告,彭德怀认可后转报毛主席。毛主席权衡后批示:“既然张爱萍这么有把握,就放手去打!”
1954年8月25日,我军成立首个陆海空三军协同指挥机构,张爱萍任司令。军队首次海空军亮相即巅峰,牢控空权制海权,航空兵出动86架次击落敌机10架,海军击沉击伤敌舰5艘。一江山岛失援,我军空军实施地毯式轰炸,摧毁敌防御工事,极大震慑敌军。
1955年1月18日,一江山岛战役打响。凭借强大三军协同作战,岛防崩溃,10小时内我军完全占领,歼敌1086人。新华社翌日震惊全球报道此战绩,蒋介石大惊,恐失大陈岛,急求美军派舰艇转移岛上18000国军和武器到台湾加强防御。
1955年全军首次大授衔,张爱萍凭多年战功荣获上将军衔,实至名归。
张爱萍前三十年辉煌战绩斐然,后半生更是我国国防科技和“两弹一星”事业的关键人物,护卫国防事业稳步前行。
1955年12月,张爱萍参与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,研究制定全国科技远景规划,从此投身国防建设。刚参会时,他心中忐忑,毕竟对科学技术一窍不通,难以承担重任。
陈毅解释:“我和彭老总商量后决定由你参会,你既管装备又有前线经验,是最适合的人选!”
会后,张爱萍率团访问苏联,争取原子弹、导弹和航天技术援助。虽初获苏方支持,但中苏关系恶化,援助被取消,专家撤离,张爱萍陷入迷茫。
陈毅当众豪言:“中国人就算把裤子当了,也要搞出原子弹!”随后,他私下鼓励张爱萍先全面调查原子能工业进展。
张爱萍自谦:“我只懂山茶蛋,根本不懂原子弹!”陈毅怒斥:“不会学就学,谁生下来就会?”
张爱萍羞愧难当,回家苦读元素周期表,补习物理化学,拜核物理专家朱光亚为师。朱光亚年仅37岁,身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,见张爱萍谦虚求学,感到十分敬佩,细心讲解原理,耐心解答疑惑。
随着理论提升,张爱萍深知研制艰难,鼓励专家:“大胆工作,成功是你们的,失败责任归我!”
戈壁滩条件恶劣,物资匮乏,风沙常将饭菜掩埋,专家们只能吃下带沙饭。为此,张爱萍夫人李又兰多次寄送水果蔬菜补充营养,张爱萍把这些全分给基地专家,自己不留一份。
为激励科研积极性,张爱萍推行“两条指挥线”制度,行政保障与技术主导相结合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